与钦天监那场成功的“技术交流”,如同在密不透风的墙壁上凿开了一个小孔,新鲜空气开始悄然涌入。
虽然钦天监的态度依旧矜持,仅限于在具体测算和观测事务上“酌情请教”,但这已然是一个质的飞跃。
格物院,这个曾经被部分士大夫视为“奇技淫巧”汇集之地,如今竟与执掌“天机”的钦天监有了官方认可的往来,其形象和地位在朝野间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。
叶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。他深知,这点来之不易的“合法性”,必须用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来巩固和扩大。
他没有急于再次挑战更高深的天文理论,而是将这股“东风”,全力吹向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。
二代“瑾车”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得益于齿轮标准化项目的成熟,工匠们成功设计出了更轻巧、更坚固的齿轮组,并优化了整体结构,使得二代“瑾车”在保持甚至略微提升省力效果的前提下,重量减轻了近四成,制造成本也降低了三分之一。
叶明立刻将新图纸和标准齿轮样品,通过工部渠道,正式下发至各州县官营作坊及备案的民间匠坊,鼓励其依样制作推广。
同时,格物院派出的小型技术指导组,也开始奔赴几个重点地区,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。
这一次,地方的阻力明显小了许多。
有了皇帝的首肯、工部的行文,再加上钦天监间接的“背书”,那些原本观望甚至抵触的地方官员,态度变得积极起来。
尤其是当一些率先使用二代“瑾车”的码头、粮仓传来效率大幅提升、人力成本显着下降的消息后,推广工作更是顺利了不少。
“叶氏瑾车”之名,开始真正从京城走向四方。
与此同时,造纸工坊也不负众望。经过无数次试验,老陈头带领工匠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廉价的植物胶,加入黄草纸浆后,极大地改善了纸张的韧性,使其不易破损,书写体验也更佳,而成本仅增加了微不足道的一成。
这种“改良黄草纸”一经推出,立刻受到了兵部、户部等大量使用日常文书衙门的欢迎,订单纷至沓来。
格物院甚至开始小批量接受一些信誉良好书商的订单,用于印制价格低廉的启蒙读物和历书。
最让叶明感到欣慰的,是农具改良项目传来的好消息。
经过与老农的反复探讨和试验,工匠们给传统的直辕犁加装了一个简单的铁制犁壁,并改进了犁头的角度。
试用结果表明,这种“改犁”在相同的畜力下,能耕得更深,翻土效果更好,且稍微省力。
虽然改进幅度不算巨大,但其意义非凡——这是格物院的技术,第一次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,惠及最根本的黎民百姓。
叶明亲自将“改犁”的图样和几具实物,呈送给了皇帝和太子。
皇帝在御苑亲自观摩了“改犁”与旧犁的对比演示后,龙颜大悦,当即下令由司农寺牵头,在京畿地区遴选几个皇庄进行大面积试用,若效果确凿,再逐步推广。
“明弟,此物若成,功在千秋啊!”太子李君泽看着那结构简单的“改犁”,感慨万千,“往日只觉格物之学校弩造车有趣,未曾想竟能深入田间地头,解万民耕作之劳!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!”
叶明谦逊道:“殿下过誉。此乃格物院本分。若能以此微末之技,稍解农人辛劳,增益些许产出,便是莫大功德。”
随着这一项项贴近民生的成果不断涌现,那些关于“奇技淫巧”、“动摇国本”的攻讦之声,虽然并未完全消失,却显得越来越空洞和无力。
毕竟,能省力搬运的“瑾车”、价廉物美的“改良黄草纸”、可能提升耕效的“改犁”,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,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。
就连一些原本持保守态度的官员,在亲眼见到或亲耳听闻这些物事的效用后,也开始私下里对格物院产生了兴趣。
这一日休沐,叶明难得清闲,在国公府的后花园凉亭里看书。叶瑾兴冲冲地跑来,手里拿着一个用竹条和标准小齿轮做成的、结构精巧的小风车。
风一吹,风车叶片转动,通过一组齿轮,带动下面一个小木槌,一下一下地敲击着小木鱼,发出清脆的“笃笃”声。
“三哥你看!我自己做的‘齿轮风车敲木鱼’!”叶瑾献宝似的举着,“用了格物院的标准小齿轮,一点都不卡!”
叶明接过这充满童趣和巧思的作品,仔细看着那顺畅转动的齿轮组,心中满是感慨。
标准的理念和工具,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妹妹这样的小孩子,并能被她熟练运用来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。
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所期望看到的吗?知识的种子,技术的萌芽,正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、发芽。
“做得真好,瑾儿。”叶明由衷地称赞,“齿轮用得很标准,传动很顺畅。”
得到哥哥的肯定,叶瑾笑得更开心了,捧着她的“杰作”又跑开去玩了。
看着妹妹欢快的背影,叶明端起茶杯,目光悠远。
他知道,格物院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草创和质疑期,开始进入一个以实绩说话的良性发展阶段。
钦天监的“东风”只是一个契机,真正的根基,在于这些不断产出、惠及四方的具体成果。
然而,他并没有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。
王家的窥探、卢家的沉默、以及士林中依旧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,都提醒着他,前路绝非坦途。
技术的推广可以靠实绩,但思想的变革,仍需水滴石穿的耐心。
他放下茶杯,心中已有了下一步的计划: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,是时候开始筹备“皇家技术学院”的雏形了。
不仅要培养工匠,更要培养懂得原理、能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技术人才。
这,才是确保这股变革浪潮能够持续奔涌的关键。
。